席力圖召整個建筑群是以南北為中軸,東西相對稱的布局形式建造而成的,即從山門到大殿形成一條中軸線,兩側對襯的有側殿、倉房、碑亭、鐘樓、鼓樓等。召前,有一座高大的過街牌樓與山門對峙,牌樓是三孔四柱七樓式。底層由四座石墩圍護著木柱形成三洞孔道;上面的兩層,上三下四排列著七個飛檐斗拱式的樓頂,頂面一律以綠琉璃瓦鋪飾。整座牌樓,華麗典雅,氣度不凡。
山門,即召的正門,是歇山頂式建筑,面闊三間。它的兩側各有一拱型門與之毗連。山門內設天王殿,四大天王分列東西兩邊。過了山門,是召的前院。院的南部,鄰近拱門處,東有鐘樓,西有鼓樓;院兩側,建有齊整的東、西廂房;院北面是菩提過殿。
過殿五開間,也是歇山頂式,檐前有廊,外露明柱,殿兩側各有一垂花門。院兩側為東西廂房,東廂房十五間,現(xiàn)已出租,經(jīng)營民族工藝品及佛教用品,東廂房后為四個居民小院。西廂房十五間,現(xiàn)已出租為診所。過殿檐下,懸掛著一塊清代古匾,上書“陰山古剎”四個遒勁的大字,標示著該召的地位與身價。
穿過菩提過殿,是寬敞的第二重院落。一進院,巍峨的大經(jīng)堂立刻躍入眼簾。這里是寺院的中心,舉行大型法會的地方。在席力圖召眾多建筑群中,它占地面積最大、外觀造型最美,是一座瑰麗端莊的藏漢式建筑。整個經(jīng)堂建在一座基高1.5米,縱寬30余米的白石鋪面的臺基上,它的面闊、進深都是九間,故稱作九九八十一間大經(jīng)堂。但正面突出抱廈七間,上有閣樓五間。大堂的九間為木質結構。四周墻體是藏式墻壁,正面以藍色琉璃磚鑲面、雜以黃色和綠色琉璃磚組成絢麗多彩的圖案;墻體上還嵌著一個個藏式小窗。經(jīng)堂殿頂藏漢合璧,巧妙結合,前面是藏式平頂,后面是中原式的歇山頂。平頂中央立著一個直徑3米的鎏金法輪,兩旁配有“角端”(俗稱獨角獸)、法幢等飾物。后面高聳的歇山脊上,正中有鎏金寶塔一座,旁有祥龍、脊獸等裝飾。整個殿頂,綠琉璃瓦覆面,在金光閃閃飾件的陪襯下,愈顯艷麗輝煌。寬大的殿內,有序地矗立著64根方形明柱,每根柱體都包裹著彩色圖案掛毯。柱的頂端、頂棚、橫梁、欄板以及四壁繪有彩色圖案和佛教故事圖畫。殿的后部是佛堂,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塑像,十方佛、度母、菩薩等分列兩旁。大經(jīng)堂前的院中偏南有東西對稱的兩座精致碑亭,它們是形制一樣的六角攢尖亭,六根立柱撐著六角,六角飛檐柔和上翹,給人以美的享受。立柱頂端及飛檐下的橫梁,繪制著五彩的各式圖紋;它們與紅彤彤的立柱相輔相成,更顯艷麗。亭內各立一座高達3米的石碑,以蒙、藏、滿、漢四種文字記述著康熙親征噶爾丹的事跡,被稱做“紀功碑”。
原來,大經(jīng)堂后面有宏偉的大佛殿和九間樓??上?,在1943年被一場大火燒毀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