昭君文化是和平的文化、開放的文化、先進的文化。呼和浩特市作為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的首府和我國北方沿邊開放的中心城市,大力弘揚昭君精神,對于增強呼和浩特市與國內(nèi)外的經(jīng)濟合作與文化交流,積極地參與國際經(jīng)濟合作與文化交流,積極地參與國際經(jīng)濟大循環(huán),更多地學習國內(nèi)外先進的科學技術、管理經(jīng)驗,引進國內(nèi)外的資金和人才,實現(xiàn)呼和浩特市經(jīng)濟跨式發(fā)展和社會各項事業(yè)的全面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 蒙古族群眾把舉行“那達慕”大會的日子看作是盛大節(jié)日,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傳統(tǒng)的那達慕大會,時間一般在牲畜肥壯的秋天。這是人們?yōu)榱藨c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。“那達慕”,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。
這一天,蒙古族男女老少,穿著節(jié)日盛裝,乘車騎馬,參加或觀賞賽馬、摔跤、射箭、歌舞等活動。遼寧的蒙古族,平日穿著同漢族一樣,都是制服和便服,待到“那達慕”或其他節(jié)日時,穿著蒙古族長袍。他們愛好紅、黃、藍顏色的裝束,肩領、前襟鑲上五色彩條,腰間系條紅綠綢布腰帶,腳上穿上高統(tǒng)靴。腰帶上通常掛著帶鞘的刀、鼻煙盒和火鐮。
那達慕大會上表演富有民族風格的歌舞。蒙古族能歌善舞,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被譽為“民歌之鄉(xiāng)”,歌手數(shù)以百計,能編能唱。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好來寶、笑喀(相聲)、岱日勒其(對口唱)、馬頭琴演奏和馬刀舞、盅碗舞等等,一直傳承不衰。
“那達慕”大會又是農(nóng)牧物資交易會。除了工業(yè)和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外,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,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、奶酪、奶干、奶油、奶疙瘩、奶豆腐、酸奶。人們還可在茶攤、飯館喝到酥油奶茶,吃到“全羊”佳肴。平日,居住在遼寧的蒙古族的食品以糧食、蔬菜為主,只有在“那達慕”這樣的節(jié)日,才能吃到蒙古族的豐富傳統(tǒng)菜肴。
祭敖包也是一項重要的節(jié)日活動。每到這天,牧民們便成群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。他們在敖包上安放佛像,豎立經(jīng)幡,并將牛、羊肉、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。然后,喇嘛們焚香燃燈,誦經(jīng)念咒,乞求神靈保佑,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,希望迎來牧業(yè)豐收年。
成吉思汗是一位偉大的傳奇人物,關于他的逝世、葬地、靈柩的遷移也有許多歷史記載和傳說。盡管由于秘葬,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未必就是真正安放這位偉人的地方,但幾百來,蒙古人仍把它當作自己圣主的長眠之地。
每逢農(nóng)歷三月十七日,蒙古族眾多的拜謁者便懷著虔誠的心情,不辭辛苦地長途跋涉而來。他們來到成吉思汗陵,站在這位偉人高大的雕像前,獻上潔白的哈達、明亮的蠟燭、芬芳的香炷、乳黃的酥油醇香的馬奶酒等祭品,追憶他的雄才偉略,寄托對他的無盡的思念。這時候,整個陵園香煙繚繞,彌漫著濃郁的節(jié)日氣氛。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,每年的紀念活動也格外隆重。
大年,也就是春節(jié)。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,稱春節(jié)為“白節(jié)”。除夕,晚輩要向長輩敬“辭歲酒”,圍著火塘吃餃子。飯罷,還要下棋,玩“嘎拉卡” (羊骨頭),在馬頭琴的伴奏下,通宵達旦地唱歌、玩耍。次日拂曉,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,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,并在堆積的“敖包”前向西南方向叩拜。接著,開始拜年。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、獻哈達,祝愿老人健康長壽,一生平安。初一到初四,他們一般不遠行。初五以后,他們才騎著駿馬,興高采烈的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,共進全羊酒宴。
成吉思汗是一位偉大的傳奇人物,關于他的逝世、葬地、靈柩的遷移也有許多歷史記載和傳說。盡管由于秘葬,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未必就是真正安放這位偉人的地方,但幾百來,蒙古人仍把它當作自己圣主的長眠之地。
|